11.13.24
Download Press Release

關於脫碳的五大迷思

脫碳是保護地球的關鍵路徑之一,但公眾往往低估了這一過程的複雜性和緊迫性。儘管很多人對我們當前的進展持樂觀態度,但現實是,我們並未按計劃向《巴黎協定》所承諾的目標前進。要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脫碳,所有利益相關方,包括消費者在內,都需要共同努力,減少能源消耗,提高綠色能源的使用率。接下來,我們將揭示關於脫碳的五個常見認知誤區。

迷思一:全球脫碳目標正在按計劃推進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全球盤點》報告揭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各國依據《巴黎協定》提交的國家氣候行動計劃遠不及預期。按照當前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僅能減少5.9%,這與控制全球氣溫升幅在1.5攝氏度以內所需的42%減排目標相去甚遠。這一差距凸顯了設定更高目標和立即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迷思二:所有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行動都有助於脫碳  

許多人將減少水消耗或增加回收等一般可持續發展舉措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混為一談。儘管這些行動可能帶來積極的環境影響,但並不一定減少碳排放。例如,海水淡化作為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措施,卻是高度消耗能源,主要依賴化石燃料提供動力。因此,如果不仔細評估其影響,可持續發展行動可能無意間加劇碳排放,而非減少。  

迷思三:脫碳是企業和政府的責任,消費者無關  

脫碳常被視為企業和政府需要解決的挑戰,然而消費者在其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儘管非家庭實體佔據了近四分之三的能源消耗,消費者的需求卻推動了可持續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通過提升環保意識,在消費決策中優先考慮脫碳,消費者能夠驅動企業採用更加環保的實踐,並推動政府出台支持性的政策。  

迷思四:依靠碳補償就能實現脫碳  

雖然植樹等碳補償措施有助於緩解殘餘碳排放,但它們無法替代減少能源消耗和普及清潔能源的核心任務。樹木能夠吸收的碳是有限的,按照目前的人類活動水平,我們沒有足夠的土地來封存所有排放量。比如,在美國,即便每人每年種一棵樹,20年後也只能抵消約3%的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單靠碳補償來實現脫碳,是危險的問題簡單化。  

迷思五:立即全面轉向可再生能源就能實現脫碳  

雖然轉向可再生能源是脫碳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的基礎設施尚無法支撐這一轉型的全面實施。儘管我們擁有在2050年前建立完全可持續能源系統的技術,但現有的電網穩定性和能源儲存技術仍未達到要求。此外,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碳排放來自農業、廢物處理和工業生產等非化石燃料燃燒領域。因此,僅靠轉向可再生能源並不足以實現全面脫碳。  

脫碳之路充滿挑戰和誤解。正視這些迷思,認識到我們當前並未按計劃達成氣候目標,理解可持續行動的複雜性,以及各方共同承擔的責任,我們能夠推動更現實、更有效的氣候變化應對措施。我們必須以準確的信息為基礎,共同努力,無論是企業、品牌、消費者還是普通公民,都應將脫碳理念融入到生活和決策的方方面面。通過推動有目的的創新,才能實現有意義的進展。社會各界的集體努力,將為真正的脫碳世界鋪平道路。  

聲白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