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24
Download Press Release

关于脱碳的五大迷思

脱碳是保护地球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公众往往低估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尽管很多人对我们当前的进展持乐观态度,但现实是,我们并未按计划向《巴黎协定》所承诺的目标前进。要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脱碳,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在内,都需要共同努力,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率。接下来,我们将揭示关于脱碳的五个常见认知误区。

迷思一:全球脱碳目标正在按计划推进  

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全球盘点》报告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各国依据《巴黎协定》提交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远不及预期。按照当前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仅能减少5.9%,这与控制全球气温升幅在1.5摄氏度以内所需的42%减排目标相去甚远。这一差距凸显了设定更高目标和立即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迷思二: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行动都有助于脱碳

许多人将减少水消耗或增加回收等一般可持续发展举措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混为一谈。尽管这些行动可能带来积极的环境影响,但并不一定减少碳排放。例如,海水淡化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却是高度消耗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提供动力。因此,如果不仔细评估其影响,可持续发展行动可能无意间加剧碳排放,而非减少。

迷思三:脱碳是企业和政府的责任,消费者无关

脱碳常被视为企业和政府需要解决的挑战,然而消费者在其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尽管非家庭实体占据了近四分之三的能源消耗,消费者的需求却推动了可持续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通过提升环保意识,在消费决策中优先考虑脱碳,消费者能够驱动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实践,并推动政府出台支持性的政策。

迷思四:依靠碳补偿就能实现脱碳

虽然植树等碳补偿措施有助于缓解残余碳排放,但它们无法替代减少能源消耗和普及清洁能源的核心任务。树木能够吸收的碳是有限的,按照目前的人类活动水平,我们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封存所有排放量。比如,在美国,即便每人每年种一棵树,20年后也只能抵消约3%的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单靠碳补偿来实现脱碳,是危险的问题简单化。

迷思五:立即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就能实现脱碳

虽然转向可再生能源是脱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基础设施尚无法支撑这一转型的全面实施。尽管我们拥有在2050年前建立完全可持续能源系统的技术,但现有的电网稳定性和能源储存技术仍未达到要求。此外,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碳排放来自农业、废物处理和工业生产等非化石燃料燃烧领域。因此,仅靠转向可再生能源并不足以实现全面脱碳。

脱碳之路充满挑战和误解。正视这些迷思,认识到我们当前并未按计划达成气候目标,理解可持续行动的复杂性,以及各方共同承担的责任,我们能够推动更现实、更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我们必须以准确的信息为基础,共同努力,无论是企业、品牌、消费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应将脱碳理念融入到生活和决策的方方面面。通过推动有目的的创新,才能实现有意义的进展。社会各界的集体努力,将为真正的脱碳世界铺平道路。

声白视角